
宁夏减灾委员会发布《宁夏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
宁夏减灾委员会发布《宁夏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工作成效“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进“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落实,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有效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紧急转移安置人次、房屋倒塌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下降73.1%、7.3%、86.9%、44.5%、37.7%,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分别为0.32%和0.2。“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显著。
——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灾害防范水平进一步提升。
——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防灾减灾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面临挑战“十四五”时期,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灾害事故应对处置相匹配,防灾减灾救灾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一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更加严峻。二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任务更加繁重。三是灾害防治体系能力短板更加凸显。
(三)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国家政策目标规划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社会公众风险意识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以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为主线,以法治应急为保障,构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防范应对重大灾害风险相适应,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衔接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科技赋能、精准治理。
——依法管理,社会共治。
(三)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大力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部门配合、协同联动和社会动员的应急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应急救援、科技支撑、物资保障和社会共建共治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显著提升。
分项目标: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面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地方性立法取得积极进展。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5%以内,年均因灾死亡率控制在每百万人口1以内。
——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明显增强。
——救灾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发生后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及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满足应急需求。
——综合、专业、社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等专职消防人员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4‰,全灾种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
——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增量提质。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应急救护基本技能普及率达2%以上。
主要任务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1.持续深化改革,健全灾害应急体制机制
2.夯实法治基础,健全法规预案标准体系
3.提升救援效能,健全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4.深度融合资源,健全信息共享发布机制
5.深化共建共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6.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1.加强源头管控,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2.增强城乡韧性,提升抗灾工程防御能力
3.立足实战应对,提升应急救援救灾能力
4.健全统一体系,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5.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科技人才支撑能力
6.筑牢人民防线,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1.建设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防灭火分类监测网络。
2.建设自治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多灾种综合预警模型和预警产品。
(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1.组织开展自治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
2.建立分区域、分类型、分要素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3.编制自治区级1:25万、巿县(区)级1:5万或1:10万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
(三)城乡防灾减灾综合治理工程
1.实施黄河综合治理工程和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工程等。
2.实施固原全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广,提升5个地级市和平罗、原州、西吉、海原等15个县(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3.重点治理威胁3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
4.建设改造林区防火道路、防火隔离带、防火线等,全区防火路网密度达到1.8米/公顷。
(四)重点区域房屋设施加固工程1.对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舍、医院,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输油输气管道、煤矿(矿山)、危险化学品厂库、水库堤坝、隧道桥梁、重要军事设施等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加固。
2.实施抗震宜居农房改造工程,改造抗震宜居农房4万户以上。
3.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高标准应急避难场所。
(五)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建设工程1.完成自治区、五市及宁东管委会和22个县(区)应急指挥(救援)中心建设。
2.完善自治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功能,推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融合通信系统建设。
(六)灾害救援救助基础夯实工程1.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矿山、危险化学品、航空应急救援4个基地建设。
2.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防汛抗旱、油气管线等15大类28支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能力训练和应急演练,建优建强队伍。
3.在5个地级市和宁东各新建1座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
4.制订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储备品种和规模。
(七)综合减灾技术支撑强化工程1.组建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自然灾害防治专家库,建立健全专家管理制度。
2.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成建制的技术支撑力量体系。
3.加强自治区减灾中心机构建设,明确职能定位﹐与国家减灾中心业务工作相衔接。
(八)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1.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基地和体验馆建设,每年受众教育30万人次以上。
2.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每年至少开展2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和组织1次逃生避险演练。
3.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避险演练。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拓宽投入渠道
(三)强化监督评估






